用好“考核笔” 写好“评价语”

2021-01-08 来源:嘉陵区委组织部 唐东



  

5月12日,四川凉山“悬崖村”——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迎来历史性时刻,首批26户贫困户开始搬家,住进县城的新房。从众人瞩目的“悬崖村”到集体搬迁点,“搬得出”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让贫困户真正“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开启崭新的幸福生活,是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从旧业到就业,确保搬迁群众端稳饭碗。易地搬迁并不是简单的一般了之,而是在搬迁工作完成后时刻关注搬迁贫困群众,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党员干部就要积极思考,出谋划策,以多种措施帮助搬迁群众稳定脱贫。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外出就业务工的影响,把握住全国复工复产的有利时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组织搬迁贫困户外出务工;其次,因地制宜的建立扶贫车间,加强对拥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技能培养,拓宽就业渠道,保证收入稳定,确保持续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从农民到市民,加快搬迁群众身份转型。易地搬迁不是简单的换地方、搬新房,而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社会系统重建,不仅要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有与之对应的公共配套服务。确保贫困户搬迁后要始终坚持“保障最基本的,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加快医疗、教育、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易地搬迁群众从乡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环境上的改变必然会引起身份上的变化。在身份转化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关心易地搬迁群众心理上的需求,帮助他们消解不同环境带来的陌生感、不适感和隔离感,用情用心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从旧居到他居,引导搬迁群众观念转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搬迁群众来说,故土是承载了无限回忆的地方,传统的生活环境,熟悉的朋友邻居,都会在离开故土以后,出现难以适应的现实问题,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故土难离”的情节,在思想、心理上融入,就必须要从多方面入手,形成合力。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引导搬迁群众转变观念、更新生产方式,让搬迁群众逐步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特别要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搬迁群众,深刻认识到民族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尊重他们的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坚决做好搬迁以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让搬迁群众真正能够住得放心、住得安心、住得舒心。

易地搬迁是手段,实现脱贫是目的。搬迁贫困群众作为脱贫队伍中的特殊群体,更需要我们下足绣花功夫,让他们搬得出、住得进,能发展、生活好,成为新市民和幸福人,我们才能完全实现奔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脱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