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5 来源:
近年来,营山县着力在健全机制、抓住重点、强化举措上发力,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切实提升村级组织运转保障和服务能力,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健康发展。
健全“三大机制”,凝聚集体经济发展合力。坚持高位推动,着力健全“三大”机制,为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强制度保障。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县委组织部牵头揽总,县财政局保障资金,县农业农村局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具体落实,三方联动、合力攻坚;建立集体经济联席会议制度,2019年以来召开联席会议12次,协调解决资金、技术、人员等问题30余件,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二是健全利联机制。积极推广“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对全村产业道路、水利设施、土地资源等集体资产进行统一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入园务工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如青山镇原三湾村带动全村贫困户户均年增收7000余元。三是健全考评机制。将日常督查与成效考核相结合,每季度组织相关部门对扶持村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年底围绕组织建设、经营管理、收入分配等内容进行评估验收,督查及验收结果作为干部评先评优、职级晋升、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2019年以来,16名工作成效显著的扶持村所在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纳入职级晋升范围,对18名工作推动不力的干部进行了警示约谈。
抓住“三个重点”,夯实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为契机,紧紧抓住组织、人才、改革“三个关键”,切实优化集体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建强村级组织。全面调优调强村干部队伍,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下降6.9岁,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增加17%,全力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持续推进基层党建“238”示范工程(在全县各级党组织中创建200个左右党建一般示范点、30个党建重点示范点、8个领域都有党建精品示范点)和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二是强化人才支撑。打破地域、身份、行业限制,788名致富带头人、905名优秀返乡农民工进入村“两委”班子,充实了集体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围绕组织建设、经营模式、收益分配、经验推广等环节,组织各类培训班10余期,培训500余人次,切实增强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三是加强融合发展。积极推动优势互补产业村整合、同类型产业村整合、重点产业发展村整合,实现改革后全县村级集体经济产业规模平均增加75%、预估产值增加82%,为村级产业成片开发、集约发展、持续壮大发展提供了优质条件。如以花椒产业为主的老林镇麻柳村和雁家村合并后,成功举办营山首届花椒采摘节,吸引客商2500余人,引进资金5.6亿元建设花椒产业一体化项目,带动全县花椒种植区农民人均增收3500元。
强化“三大举措”,推动集体经济纵深发展。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原则,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坚持集体所有,农业产业不断壮大。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经济组织制度,坚守不改变村集体产权性质、不损害村集体利益、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条底线”,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公司177个,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8个、脱贫奔康产业园198个、高标准农田20万亩,发展晚熟柑橘4.5万亩、花椒7.7万亩,养殖环保生猪66万头、生态黑山羊30万头,现代农业产业不断壮大。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品牌不断涌现。依托各村特色产业和经济发展实际,灵活运用农业经营、兴办实体等发展方式,形成了以生态黑山羊、道地中药材、环保生猪、绿色果蔬为支柱产业的“四大十亿特色产业”。营山黑山羊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本土产业品牌逐渐形成。三是坚持示范带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通过扶持村的带动作用,按照“产业互补、抱团发展”“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的原则,2018年以来,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200余个,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逐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