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4 来源: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解决村级有钱办事,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推动基层有效治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营山县不断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路径,推行“党组织带领和多元化发展、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的“一带三化”模式,着力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瓶颈。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364个行政村(社区)全部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73.29万人,量化经营性资6078.93万元。今年1月-10月,全县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89.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16.3万元。
党组织带领,发挥示范带动的“头雁效应”。一是乡镇党委强化领导谋划发展。乡镇党委谋定而动、主动出击,立足镇情、村情实际,根据不同村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在对市场充分考察、研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星火镇党委结合撂荒地整治,借资近50万元支持梨木村购买拖拉机、旋耕机等农机,成立农机社会化服务合作社,协调其参与全镇相关项目建设,实现该村村集体经济从“0”到20万元的突破。二是基层组织积极主导推动发展。坚持“能人治村”,选拔262名致富带头人担任村党组织负责人,主导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导党员干部和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引育有情怀、懂技术、会经营的能人回乡创业,为村集体经济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黄渡镇兰武村探索党建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良性互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带头作用,发展柑橘2000亩,预计产值100万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5万元。三是业务部门加强指导促进发展。建立由组织、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整合项目资金投入、提供农技指导服务、探索创新机制模式等方式,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指导和投入。县级业务部门指导老林镇麻柳村将产业扶持基金、集体经济专项扶持资金255万入股花椒产业,探索农户流转土地“赚租金”、集体资金入股“得股金”、农民入园务工“挣薪金”的“三金”模式,实现群众增收、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三赢”。
多元化发展,形成竞相发展的“矩阵效应”。一是“无中生有”唱好“进行曲”。各村发挥自身的信息、资源、资本等优势,抢抓市场机遇,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破解“缺土地、没能人、无产业”掣肘,探索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骆市镇温祖村瞄准县内外高粱白酒的刚需市场,利用投入资金24万元购买24000公斤优质高粱,加工白酒8000公斤,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灵鹫镇青山子村利用专项扶持资金购买大型农业机械,承揽周边5个村撂荒地整治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近7万元。二是“有中生新”唱好“创新曲”。部分村在入股、租赁等现有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式的基础上,深挖集体内部资源,让沉睡的资源转化为可增收的资产,多种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星火镇梨木村以每亩50-100元的标准,有偿为东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提供400亩畜牧养殖粪便消纳地,收益由村集体和农户共享;通过支部领办、大户带动、村民参与,发展稻田养鱼40亩、稻田养蛙15亩、稻田养鸭300余只,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三是“新中生优”唱好“协奏曲”。探索多种形态、产业融合的村级集体经济合作模式,激活各类资源要素,培育发展多业态、复合型形式,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渌井镇兴云村探索将产业路等基础设施使用权折资入股,塘、池、堰承包权竞价转让,荒山荒坡经营权流转经营的“三权转让”模式;利用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植入休闲业态,将单纯的产业园变为农旅融合的休闲度假目的地,稳定实现集体经济增收。
社会化服务,积聚共享共赢的“雪球效应”。一是开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围绕解决农民老龄化、农地碎片化、农业低效化等突出问题,利用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搭建村级为农服务平台,做好以地增收文章。星火镇梨木村引导村民流转不愿种、种不好、无力经营的土地250亩,由合作社规模化种植绿色有机水稻,村民以成本价回购粮食,同时以市场价销售实现收入2万元。同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还累计为村民有偿提供“耕种收防”等农机服务382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后期还将突破镇、村界限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机服务。二是开展农业非生产性服务。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桥梁纽带作用,为专合社、农户等主体提供“居间”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消水镇峰台村组织全村农户统一与业主签订合同,推进“产销一体化”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提升村集体经济实力。骆市镇温祖村将村民土地统一流转到“村资公司”,再由“村资公司”与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既免去了企业一家一户谈判的时间、人力成本,又保障了村民谈判因不对等而可能受损的利益,“村资公司”也能获得服务性收入。三是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作为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有力抓手,探索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托管服务模式,促进产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壮大。东升镇朝阳村和骆市镇温祖村、新华村成立托管服务中心,组建服务团队,依托服务协会、行业协会,创新金融保险对生产托管的支持,形成适合当地农业生产托管的“央企(中化农业)+民企(台沃公司)+县属国企(农投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模式,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市场化经营,释放效益创造的“乘数效应”。一是对接市场需求解决“发展什么”的问题。始终将是否有市场需求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标准,在充分尊重村情民意、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发展项目,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的自我“造血”能力。蓼叶镇组织镇农业服务中心、毛官村“村资公司”和驻村工作队多次实地调研,多次赴重庆、成都进行市场考察项目市场前景,“村资公司”多次召开股东大会、董事会研究,与四川涵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种植适合当地发展的中药材“黄精”50亩,并由该公司保底价收购。二是培养市场思维解决“谁来发展”的问题。构建“引、育、用、留”一体的农村人才体系,回引36名营山籍企业家,引进131名专技人才,引导2000余名专业人才下沉一线,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利用远程教育等培训资源,开展市场经济、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知识以及农村适用技术、技能的培训,增强村级组织和乡村人才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累计培训覆盖人数达到5万余人次。星火镇梨木村组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村干部均掌握1-2种农机操作技能以及到市场联系业务、推销产品等能力。三是注重品牌建设解决“怎么发展”的问题。坚持“品牌强农”,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改良作物品种,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消费者信任度和溢价能力,以品牌效应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老林镇麻柳村抢抓全省建设“全国花椒产业第一省”机遇,因地制宜发展花椒1.7万亩,自主培育的“麻柳椒”兼具“江津椒”产量高的特质和“云南椒”的香度、麻度和口感;该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500元,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近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