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减负松绑增效能 强化实干促担当

2023-04-12 来源:

为有效解决村级组织事务杂、阵地建设不规范、证明事项不统一等问题,阆中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文件精神,坚持从明晰权责、阵地建设、多元服务、考核问效等方面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有效为基层减负松绑、促工作提质增效。

明晰权责”为关键点规范村级组织事务。一是厘清边界明权责。全面梳理村级组织职责内容,制定村级组织依法依规履行职责、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依法出具证明、开展的检查达标评比活动、定期报送的台账报表、负面工作事项“六张清单”,厘清村级组织与政府的权责边界。建立健全村级工作事项准入制度,确立权随责赋、人随事走、费随事转“三项原则”,明确书面申请联合审批—签订协议—评估撤销“四大程序”,坚决堵住随意向村级组织转嫁责任的“口子”。二是上下协同强配合“两项改革”为契机,推动市场监管所、畜牧兽医站、自然资源所等派驻机构325人全面下沉乡镇(街道),提升乡村两级综合服务能力。探索“政府保障、村级代办”的公共服务代办模式,坚持定点代办、流动代办、上门代办相结合,抓好受理、办理、反馈、评价四个环节,全市累计选配320名村级代办员,将残疾证办理、医疗救助申请、医疗保险缴纳等16项公共服务事项纳入代办范围,实现减负与增效双促进。三是立体监督促执行整合市纪委监委和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等8家职能部门,建立纪委监委专责监督、各部门职能监管“1+X”监督机制。在村(社区)设立“基层减负监测站”,持续下沉纪检、民政、审计等部门力量,采取调阅资料、随机访问、入驻巡察等方式开展清单制管理落实情况审查。累计开展巡察审查6轮,通报随意为村级组织增负典型案例11起、相关单位14家,有效减少“减负减担当”“换汤不换药”等问题出现。

阵地建设”为着力点夯实基层战斗堡垒。一是建设标准化活动场所。实施“百所村级活动阵地标准化建设行动”,全面摸排村级活动场所硬软件现状,制定《阆中市村级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标准》,细化室外和室内配套建设14项29条具体标准,全面规范场地布局、硬件配置、装饰装潢等具体内容,“一村一案”新建或提升标准化村级活动场所96套。二是实现规范化阵地管理出台《阆中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明确规范名称、牌匾悬挂、工作制度等“七个统一”,全面提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水平。建立规范村级组织挂牌、村级组织场所管理专项督办机制,每年度开展一次村级组织阵地管理拉网式排查,严格控制挂牌不规范、党政群机构对口挂牌等问题发生,确保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长期规范、长效常态。三是完善集约化阵地功能。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和一室多用”原则,配齐便民服务室、党员活动室、文化娱乐室、图书阅览室、人民调解室等多功能服务场所,完成60个试点村活动场所亲民化改造,制作办事指南、制订表单样本、简化办理程序,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实行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实行定人、定时、定点、定责“四定制度”,确保“最后一公里”服务畅通、高效、便民

“多元服务”为支撑点激发治理内生动力。一是群众自治自我服务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实施“1+1+X”群众自治模式,即坚持1个原则—党组织的领导,制定1份《村民自治章程》,构建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乡村治理模式引导成立“群众理事会”“逢场天说事”等乡村自治组织200余个,开展议事活动1300余次,协调解决矛盾600余个,有效激发了基层自治组织活力二是党员示范志愿服务。组建120余个产业党小组,建立包地块、包结对、包环境、包宣传“四包”机制推行党员联系群众“三亮三服务行动”,发布“红色征集令”引导广大农村无职党员主动亮身份、亮承诺、亮作为,开展创文创卫、疫情防控政策宣讲服务活动3余次,构建起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妙高镇创新实践的“三评四讲五访”基层治理做法中省媒体报道推广。三是智慧网格便民服务建立“28+3+N”便民服务网格体系,以“中心—所—站”三级便民服务阵地为核心,划分便民服务网格5000个,民政部门组织我市13个基层社区到成都龙泉驿实地学习“智慧社区”先进经验,积极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对接做好全市“智慧社区”建设测评,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为基层工作赋能减负,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率。

“考核问效”为落脚点,提振干部创业激情。一优化考核依据出台阆中市基层党建工作督查考核“五大制度”,基层党建考评“8条措施”,建立村(社区)干部“素质、实绩、负面”三张清单,明确组织建设、疫情防控、乡村振兴10项日常重点工作,依据综合管理、行政执法、窗口服务等不同岗位类别细化15项考核细则,通过分层分类比工作、比举措、比成效,推动考核依据由“年终大考”向“日常积累”转变实现考核评价科学化、差异化。二是改进考核方式。探索实施“季度评审+牌督导考评机制,组织村(社区)干部在每季度末,结合“三张清单”内容,对标上级部署、中心工作、岗位任务等完成情况开展自评,组织党员群众进行民主测评测评结果经党(工)委集体研判,最终确定平时考核等次。建立由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组建的联合督导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各地晾晒、评审机制运行情况进行实地察看、随机访问,实现村级事务“成效监测+阶段调度+常态督查+满意测评”立体推进运用考核结果建立“基本薪酬+绩效考核+集体分红”村级干部薪酬体系,常职干部保障落实生活待遇,统一标准补贴购买养老保险人身意外险健全落实提拔晋升、学习交流、谈心谈话等制度,届中提拔11后备干部为党组织书记42名党组织书记参加“学历提升计划”,开展村(社区干部培训、挂职交流3000余人次,有效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服务群众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