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6 来源:
近年来,嘉陵区以四川省社工服务体系建设第三批试点为契机,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南充市嘉陵区鸢尾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营,加强社工站建设和作用发挥,探索实施“三化三变”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手段由单一向多重转变、内容由单薄向丰富转变,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强化统筹管理,变“独角戏”为“大合唱”。一是优化服务格局。构建“街道—社区”两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形成了“专业服务+基层治理”两条主线。将社工站专职社工与社区网格员、社区楼栋长联动起来,开展居民需求摸排、矛盾化解、特殊人群帮扶等服务,使社工服务进一步延伸。二是培育治理主体。坚持党建引领,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建立居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乡贤会等自治组织,孵化培育33个社区社会组织,健全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工作机制,实现事务共商、协同治理。调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居民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三是推进志愿服务。依托街道社工站,招募专业社工、教师、律师、医生、民间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各类专业人才和热心居民成为志愿者。同时,通过定期开展主题科普活动、健步走、民俗活动等形式,发挥“以活动带动服务、以服务深化合作”的“乘法效应”,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共发展志愿者300余人。2022年以来,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6余次,为社区居民解决生产生活难题60余个。
优化资源整合,变“多条线”为“一股绳”。一是搭建供需平台。采取“社工站平台化、群众需求菜单化、资金项目社会化”的工作思路,建立需求资源对接机制,把社工站打造成为资源的“集散地”“中转站”,积极引入社会各界力量来满足服务对象的多元需求,使资金、物料、场地、师资、志愿者等各方面资源得到较好保障。二是整合部门资源。重点整合部门政策资源、项目资源、资金资源、人才资源等,开展各类关爱服务活动。如对接嘉陵区人民检察院、嘉陵区人民法院、嘉陵区妇联、嘉陵区残联等10多个部门,为服务对象提供政策宣传普及、健康教育义诊、安全普法教育、心理咨询干预、陪伴赋能成长等服务;引入嘉陵区残联“有爱无碍”关爱项目,将西兴街道残疾人打造成市级社区残疾人之家;链接嘉陵区妇联,为12名生活困难女童提供春蕾助学金0.84万元。三是撬动社会资源。深入社区开展资源调研,从商业资源、便民服务、教育资源、空间资源、慈善资源以及睦邻友好等维度,绘制城区街道资源图,为社工站开展专业服务提供支持。如推动嘉陵区慈善总会为社区儿童开展“多彩暑假”“情暖新春”助学活动;邀请西华师大专家为社工机构开展专业培训及对困难群众就业提供指导;动员辖区爱心人士为困难群众捐钱捐物共计66万元。
深化服务引领,变“旁观者”为“参与者”。一是精准问需,增强服务效能。深挖基层服务需求,围绕“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等重点人群开展走访调研,实施“四个一”工作法,即建立一人一档、一次见面、一个微心愿、一个关爱服务圈,精准分类、动态管理。根据摸排情况,由辖区居民“点单”,社工站“上菜”,开展有针对性的关爱、志愿服务、科普宣教等活动。如为10户群众介绍公益岗位,协助36户困难群众办理相关救助,打造“银龄守护”“有爱无碍残疾人关爱”“逐梦青少年成长”等品牌服务,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二是有机融合,激发内生动力。为解决“社工拼命干,群众旁边站”的工作窘境,积极探索“服务+资源、培育+引导、专业+赋能”服务模式,大力培育居民自主参与意识。如发掘和招募30名平均年龄66岁的妇女志愿者,组建“大妈文艺健身队”,引导其自主组织、策划、开展“关爱不打烊 新春别样暖”趣味游园活动,为社区居民带去欢声笑语。各社区党员带头成立志愿服务队,越来越多的居民积极参与进来,开展自我服务,法华寺社区爱之锋志愿服务队、玉皇宫社区绿叶助残服务队……一支支队伍让更多居民从原来的旁观者、享受者变成了服务的参与者。三是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去年以来,“西兴大妈文艺健身队”推出的《西兴大妈颂党恩》《西兴大妈说医保》等宣传视频获得广泛好评。在此基础上,西兴街道社工站适时推出“西兴大妈”品牌,为辖区土鸡蛋、粉条、水果、畜禽、粮米等多种农产品代言,经济效益得到提升,群众得到实惠。大妈们希望回馈社区,决定每卖一盒土鸡蛋、土鸭蛋,便捐1元钱给嘉陵区慈善总会鸢尾花慈善基金,用于帮助辖区内困境儿童成长与发展,“西兴大妈”已成为西兴街道的一张文化名片。